据财政部消息,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决策部署,2025年,财政部将发行首批特别国债5000亿元,积极支持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此次资本补充工作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稳妥推进。
当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稳健,资产质量稳定,拨备计提充足,主要监管指标均处于“健康区间”。通过发行特别国债支持相关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有利于进一步巩固提升银行的稳健经营能力,促进银行高质量发展,为投资者创造更大价值和带来长期稳定的回报,有利于银行更好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作用,为国民经济行稳致远提供有力支撑。
(总台央视记者 田琪永)
相关报道:
四家国有大行定增方案落地,预计将获得合计超5000亿元注资
5000亿元!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获战略投资,会产生哪些影响?
AI延伸阅读
财政部5000亿元注资四大国有银行,为何此时出手?利好有多大?(本文由AI生成)
3月30日,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发布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预案等公告,4家国有大行计划合计募资规模为5200亿元,其中财政部出资5000亿元。其中,建设银行拟引入财政部战略投资,募资总额不超过1050亿元;中行同样拟引入财政部战略投资,本次发行的募集资金规模不超过1650亿元;交通银行本次计划募集资金总额1200亿元;邮储银行本次募集资金总额为1300亿元。四家银行表示,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资金将全部用于补充该行的核心一级资本。

一、为何此时出手?三大核心逻辑
银行资本补充迫在眉睫
根据2024年年报数据,国有大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虽高于监管红线,但部分银行已逼近警戒线(如交行10.24%、邮储9.56%)。近年来,银行业面临净息差收窄(2024年平均仅1.5%)、利润增速放缓(建行净利润同比仅增0.88%)的双重压力,内生资本补充能力大幅削弱。而同期贷款增速持续高企(建行贷款增速8.48%),资本消耗与补充速度出现“剪刀差”,注资成为刚性需求。
经济转型关键期需金融托底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的信贷支持。以建行为例,2024年其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增速达26.63%,消费贷增速25.21%,均远超传统房贷业务(-3.11%)。注资将直接增强银行对重点领域的放贷能力,预计5000亿元资本金可撬动超4万亿元信贷增量。
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战略布局
面对房地产债务化解、地方平台转型等潜在风险,以及美联储加息周期带来的外部冲击,注资相当于为银行体系穿上“防弹衣”。历史经验显示,1998年、2008年两次大规模注资均有效化解了金融风险。此次通过特别国债注资,既避免增加财政赤字,又通过引入中国移动、中国烟草等央企(交行、邮储案例)形成多元资本补充机制。
二、利好多维度释放:从股市到实体经济
银行股价值重估
溢价定增彰显信心:建行定增价9.27元/股(市价8.52元)、中行6.05元/股(市价5.5元),均较市价溢价10%-20%,且高于每股净资产(建行12.65元),打破“破净”魔咒。
股息率吸引力提升:财政部作为战略投资者,预期年化股息回报超5%,可能引导险资、社保等长期资金增配银行股。
信贷扩张激活经济
注资后四大行资本充足率预计提升0.5-1个百分点,释放的信贷空间将重点投向:
先进制造业(如建行制造业贷款已占12.25%)
新基建与数字经济(中移动、中国船舶参与邮储定增凸显方向)
消费升级(配合4月实施的消费贷新政,利率下限3%促结构优化)
资本市场稳定器作用
银行板块占A股总市值约15%,此次溢价注资相当于政策底信号。历史数据显示,2010年国有行配股后半年内板块平均涨幅达18%。当前银行板块PB仅0.68倍(建行),处于历史10%分位,安全边际显著。
三、深层变革:不止于“输血”
治理结构优化
财政部对交行持股比例升至34.8%,实现控股;邮储引入中国移动等产业资本,推动“银企协同”模式创新,助力5G 金融、船舶工业数字化等跨界融合。
政策传导效能提升
“一行一策”注资方案(如中行、建行由财政部独资,交行、邮储联合央企)体现精准施策。资本补充与《新巴塞尔协议III》接轨,强化风险加权资产管理能力。
中国特色金融改革样本
区别于西方量化宽松,我国采用“特别国债 战略定增”组合拳,既避免流动性泛滥,又实现资本定向输送。据中金测算,此次注资可使国有行资本充足率安全垫延长3-5年。
结语:一场“未雨绸缪”的金融供给侧改革
5000亿元注资绝非简单救急,而是立足长远的制度设计。短期看,其为经济转型提供“弹药”;中长期看,通过优化银行资本结构、增强风险抵御能力,为高质量发展筑牢金融基石。随着注资落地,市场需关注两大信号:一是信贷结构变化反映的政策导向,二是银行ROE能否通过经营效率提升实现可持续增长。这场“国家队”主导的资本行动,正在书写中国式金融现代化的新篇章。
(数据来源:四大行2024年报、政府工作报告、中金公司研报)
责任编辑: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