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军事

30年前,200名乌克兰军工专家“投奔”中国,如今他们如何了?

乌克兰军工专家(资料图)1991年苏联解体,乌克兰宣布独立,继承了苏联约35%的军工企业,一下拥有3500多家军工企业,其中直接从事武器生产的达700多家,军工从业人员多达300多万。当时乌克兰军工实力强劲,拥有诸多先进军工设施,像最大的导弹生产基地“南方机械制造”,唯一能造大型航母的黑海造船厂等,在军工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30年前,200名乌克兰军工专家“投奔”中国,如今他们如何了?

乌克兰军工专家(资料图)

1991年苏联解体,乌克兰宣布独立,继承了苏联约35%的军工企业,一下拥有3500多家军工企业,其中直接从事武器生产的达700多家,军工从业人员多达300多万。当时乌克兰军工实力强劲,拥有诸多先进军工设施,像最大的导弹生产基地“南方机械制造”,唯一能造大型航母的黑海造船厂等,在军工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乌克兰独立后全面倒向西方,社会经济陷入混乱。国内军工产业因缺乏资金和市场,大量企业停产,军工专家们面临失业困境,生活陷入贫困。据统计,1991 – 1994年间,乌克兰经济大幅下滑,GDP严重缩水,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失业,社会动荡不安。

在乌克兰专家陷入困境时,世界各国纷纷向他们抛出橄榄枝。美国为获取乌克兰军工技术,1992年初,美国国务院资助相关组织涌入乌克兰,通过霸权威胁和高薪诱惑吸引专家。但这些专家到美国后,大多无法接触核心技术,生活艰难,难以融入当地社会。韩国则以重金许诺,邀请乌克兰专家短期合作,每月给予2000 – 4000美元报酬,不少专家为改善生活前往,但后来也发现实际情况与承诺有差距。

30年前,200名乌克兰军工专家“投奔”中国,如今他们如何了?

展开全文

乌克兰军工专家(资料图)

彼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关键时期,面临美苏双向技术围堵,对军工技术需求迫切。中国启动“双引工程”,真诚地向乌克兰专家伸出援手。为吸引专家,中国展现出十足诚意。不仅提供稳定工作环境、高薪资,还免费分配住房,解决专家家属工作和子女教育问题,给予充分尊重,让他们能继续从事核心技术研发,经费预算充足。中国还建设了按前苏联样式打造的“生活区”安置专家家属,让他们有归属感。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吸引下,1991 – 1994年间,200多名乌克兰技术专家携家眷来到中国,在陕西、重庆等地扎根。比如“安 – 255”运输机总设计师金琴科·彼德罗维奇,在乌克兰经济危机中沦为出租车司机甚至无家可归,来到中国后,其航空领域的经验和技术得以施展,参与多个项目,为中国军事航空事业发展助力。还有被誉为“航母之父”的巴比奇,他参与过苏联多艘航母建造,“瓦格良”号航母因乌克兰财政困难搁置,中国成功收购该航母后,巴比奇随船来华,在他和中国专家共同努力下,“瓦格良”号被改造为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 。

这些乌克兰专家来华后,在众多领域助力中国军工发展。在航空领域,参与飞机发动机设计,推动中国航空发动机技术进步,为运 – 20等飞机研发提供支持;在海军领域,帮助中国在舰艇动力系统、航母建造和改造等方面取得突破,提升中国海军装备水平。据不完全统计,他们帮助中国发展了2000多个军工项目,推动中国军工技术实现质的飞跃,使中国在短时间内成为世界军工领域重要力量,在国际军工技术封锁下实现突破。

30年前,200名乌克兰军工专家“投奔”中国,如今他们如何了?

乌克兰军工专家(资料图)

如今30年过去,大部分乌克兰在华专家已到退休年龄。许多专家选择继续留在中国生活,他们适应了中国的生活方式,爱吃饺子,过年写春联、看春晚,生活惬意。部分专家被返聘回原单位,继续发挥余热,为中国科研事业贡献力量。他们在中国生活工作多年,感受到中国的包容和尊重,已将中国视为第二故乡,他们的子女也在中国接受良好教育,融入中国社会。

30年前乌克兰军工专家来华,是基于中国的真诚与机遇,如今他们在中国安享生活,续写着中乌友好交流的篇章,他们的贡献也将永远铭记在中国军工发展的历史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羊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phse.cn/13820.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