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歼-36频频露面的情况下,已经消失一阵子的攻击-11隐身无人机也再次出现。怎么说呢,站在2025年的时间点上,愈发感觉六年前严重低估了攻击-11。这款历经十多年发展,涉及多家航空单位的隐身无人机,未来使用范围和战略意义,短时间内应该没有第二款国产无人机可以比拟。
▲攻击-11的价值确实不一般
“攻击-11”是军方正式编号,前身是2013年11月首飞的“利剑”无人机。有趣的是,“利剑”明明由沈飞设计,但制造厂家却是洪都,首飞地点则位于西南。这种复杂纠葛展示了“利剑”的不凡,更证明在当时技术有限的情况下,中航工业跨地域合作也要完成项目的决心。当然,在“利剑”首飞后,大家其实并没有太重视这款无人机,更多的是视为“带有验证元素”的科幻测试平台。真正让外界感到惊讶的,是攻击-11在六年前阅兵中,非比寻常的登场——作为全场唯一单独上场,又还没定型的装备,攻击-11这种特殊待遇,本来就是极受重视的证据。
▲当年的“利剑”无人机
外界很快意识到攻击-11是由“利剑”发展而来,在惊讶隐身无人验证机变成现役装备之余,也非常好奇其应用场景。一开始视为“微缩无人版B-2A”的观点占上风,但随着载弹量、航程有限的问题浮出水面,“无人隐身轰炸机”又难以自圆其说。2022年珠海航展上,攻击-11因为和运-20、歼-20、直-20并列,再度受到关注,但讨论一番后,还是脱离不了“无人版B-2A”的窠臼。直到076型四川舰下水,歼-20S伴随歼-36正式亮相,大家才意识到,原来攻击-11是为这三款顶尖装备准备的。
▲航展上享受特殊待遇的攻击-11
美国海军陆战队用血淋淋的经验证明,两栖登陆时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支援火力才靠谱,为此不惜成本,装备了AV-8B和F-35B这两代垂直起降战机。国内也有同样需求,但短时间内又不可能发展F-35B这类装备,最终选择用攻击-11来解决问题。相比于F-35B,攻击-11的优点在于使用更灵活,航程和滞空时间更长,隐身/非隐身载重水平旗鼓相当,缺点是不具备对空作战能力。不过这个缺陷在两栖作战中影响不大——因为本来就需要航母编队掩护,而直属登陆编队控制的舰载重型舰载支援火力,却至关重要。当然,攻击-11和F-35B的技术难度,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对地攻击是美国海军陆战队赋予F-35B的核心使命
歼-20S是中航工业在歼-20A基础上发展的双座改型,并明确了指挥无人机群作战的设计理念。作为隐身战斗机,歼-20S对无人机僚机的隐身水平要求很高,不然只会白白暴露位置,同时双方还需要互补——攻击-11完美符合这个条件。在歼-36亮相前,攻击-11堪称国产大型航空装备中,隐身水平最出色的型号,隐身弹舱和态势感知能力,也能大幅强化歼-20S的载弹、信息感知水平,两者联手的前景非常可观。歼-36的设计过于科幻,现在很难明确和攻击-11的关系,但六代机对无人机的要求更高,日后必然需要攻击-11或后续型号的配合。
▲歼-20未来离不开隐身无人机的支持
因此,攻击-11严格来说并不是单独作战的单位,其只有在和076、歼-20S甚至是歼-36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潜力,不枉国内从2009年开始发展的付出。而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款兼顾陆基、舰载的隐身无人机,攻击-11远比同类装备走得快、走得远,未来留下自己的传奇故事也是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