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能对很多事情无能为力,但是我们应该补上这一课:学会重视证据,学会在面对灾难时谨言慎行,如果再有一点慈悲心和同理心就更好了。
作者:李捷(抱朴财经评论员)
小米在安徽的这个事故,大家都很清楚了,我就用一句话带过:
2025年3月29日,安徽德上高速池祁段发生一起严重交通事故,一辆小米SU7标准版以97km/h撞击护栏后爆燃起火,造成3名乘员死亡。
我今天写这篇文章,不是批评小米,更不会去责难受难者,而是希望和大家一起补上两节课。
01 黄松:小米智驾不在第一梯队
第一节课就是关于智能驾驶。
在展开有争议的论述之前,我要提一下文章的源头,以及涉及的投资人。
今天的《第一财经》有如下报道:
“智能驾驶领域的投资人黄松对第一财经表示,小米的智能驾驶技术在国内并不在第一梯队。
‘从他们公布的后台数据来看,它留的(制动)时间太短了。’黄松对第一财经表示。
有自动驾驶研发人员表示,AEB(自动紧急制动)是目前很多车辆都已配置的一项功能,通过安装在车上的辅助驾驶系统——可以是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或各种组合——对自车状态及周围交通环境实时监控,并分析计算,判定合适的刹车介入时机。而这些部件对障碍物的探测距离通常在150米以上,性能高的毫米波雷达可以达到300米。
但在这起事故中,小米SU7的AEB功能可能并未触发”。
请注意,这是第一财经记者的报道,各位米粉不要骂我。
这个里面有两个细节:
第一,黄松确认小米的智能驾驶技术在国内并不在第一梯队。
第二,有自动驾驶研发人员认为“小米SU7的AEB功能可能并未触发”。这是个很严重的事情,即使是“可能并未触发”,也已经令人震惊。
当然,以上都是媒体的报道,最终的结论还是要等权威的官方机构公布,我不敢表态,只是展示最新的信息,供大家参考。
▲小米SU7关于AEB的海报
但是关于国内车企的智能驾驶是可以公开讨论的,而且有很多专业人士发言。
智能驾驶技术分为五个等级标准:
L1为驾驶辅助系统,L2为部分自动化,L3为有条件自动化,L4为高度自动化,L5为完全自动化。
其中,L1到L3被称为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而L4和L5则需要人类驾驶者完全或部分不参与驾驶。
我们重点说L2、L3:
L2:部分自动驾驶,系统可以同时控制加减速和转弯了,但司机的眼和耳必须时刻监测路面和车辆,手脚做好随时接管准备。
L2功能包括拥堵辅助驾驶、智能巡航辅助、自动泊车。
L3:有条件自动驾驶,某些道路、环境下,只要给个目的地,就可以完全让系统来完成从几点到终点的驾驶,司机不用观察路况,但必须坐在驾驶位置上。特殊情况时,系统提前会发出警报让司机接管车辆,在司机回过神到完全接管车的几秒内,系统依然保持对车辆的安全控制。系统驾驶时系统负全责,但系统提示需要接管的几秒内司机未接管,则司机负全责。
02 张翔:车企智驾没有达到L3水平
那么,中国车企的智能驾驶在哪个级别呢?
看一下华为:在3月20日举行的尊界技术发布会上,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表示,HUAWEI ADS目前已经实现全国都能开、有位就能停、端到端类人智驾,并为L3的到来做好了准备。(来源:上海证券报)
也就是说,华为目前还在L2和L3之间,因为老余说还在为L3做准备。
去年12月25日-27日,理想汽车智驾负责人郎咸朋在直播中称,预计2025年理想汽车能够实现L3级的智能驾驶。
也就是说,目前暂时还没实现,因为2025年才刚过了一个季度。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在接受吴晓波频道的提问时表示,现在所有车企的智驾技术,其实都没有达到L3的水平,但有些车企在宣传时另辟蹊径,找了新词,把智驾分为城市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高速NOA等,或者说自己达到了L2+、L2.5、L2.9的水平,这其实并不符合规定,可能会误导消费者。
▲截图自吴晓波频道公众号
注意,这是专业人士的表达,不是我的表达。
我查了公开资料,小鹏智驾水平也是L2-L3(城市NGP接近L3)。
比亚迪的智能驾驶水平是L2(部分车型接近L3)。
小米目前大概率也在L2-L3。
我知道很多米粉可能不同意,可是,智能驾驶领域的投资人黄松、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应该比绝大部分米粉都了解智能驾驶吧。
好的,既然是在L2和L3之间,那么,也就是说没有达到L3,即还没有达到“只要给个目的地,就可以完全让系统来完成从几点到终点的驾驶,司机不用观察路况,但必须坐在驾驶位置上”的水平。
实际上,只能完成L2的拥堵辅助驾驶、智能巡航辅助、自动泊车的功能,接近L3的功能偶尔可以试试。
但是,车主在买车的时候有没有在销售员、广告源那里得到准确的信息,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很多网友有各种不同的信息。
我们要共同补上的这一课就是:
不要认为智能驾驶就是可以放手让车自己跑,还是保守一点,大家都只能相信车只有拥堵辅助驾驶、智能巡航辅助、自动泊车的功能,必须老老实实自己开车。
生命比任何东西都重要。
03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那么,一些网友应该补上的第二课是什么呢?是逻辑课,是认知课。
小米的事情出来之后,有人批评小米,有人维护小米,我觉得都不合适,尤其是后者。
有人批评小米,我在最后的结论没有出来之前,虽然认为不合适,但是我可以理解,毕竟三条人命没了,与小米有关。
理智上,我觉得大家不要先下结论,情感上,既然三人是开小米车出的问题,让大家批评几句,泄泄愤也就算了。
这一点,我相信雷军和小米的公关部门也会认同。只要不造谣, 不侮辱人,小米就算让大家批评几句也没什么。
但是对于后者,我是不能理解的,为什么?
这些网友说小米没有责任,责任全在受难者,指责她们深夜开车,启用智能驾驶,速度快,这些都是事实。
但是,无论是小米官方还是雷军,都没有说责任一定在事故受害者,而是表态说配合警方的调查。
雷军的回应是不错的,他说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将持续配合警方调查,跟进事情处理的进展,并尽最大努力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心的问题。
雷军代表小米对三位年轻女孩的离世表示最深切的哀悼,也向她们的家人致以慰问。
小米官方则表示因尚未接触事故车辆,小米暂时无法进行进一步深入分析。
我认为这都算是客观冷静的回应。
可是,相当多的网友一边倒地帮小米说话,甚至污蔑、批评遇难者及其家属,真的让人寒心。
在没有权威结论的情况下批评小米,确有不妥,但考虑到情绪,还有情可原。不过,我个人到目前为止没有批评过小米一句话,因为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
但是,同样是在缺乏权威结论的情况下,群起而攻伐受难者以及家属,难道就是正确的吗?
人已经逝世,还在蒙受羞辱和批评,这真的合适吗?
三名受难者在九泉之下情何以堪?她们的父母以及其他亲人情何以堪?
简单的逻辑就是: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等有了权威结论,大家就可以有各自的论点和论据了。
这是小学生都明白的道理,但是很多成年人,包括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并不在现场,也不是新能源汽车的专业人士,却点击键盘、挥舞鼠标对受难者及其家属展开一轮轮口诛笔伐,这合适吗?
这也太丛林社会,太野蛮了吧。
我们可能对很多事情无能为力,但是我们应该补上这一课:
学会重视证据,学会在面对灾难时谨言慎行,如果再有一点慈悲心和同理心就更好了。
这世界,不缺少互联网暴徒,缺少的是有理性客观的思考能力的正常人。
是的,正常人已经成为稀缺品。
接下来,让我们继续等待权威机构关于本次事故的最终结论,也希望未来面对类似事件,我们不用再补这两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