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由豆包生成,提示词:母婴,购物
在相同的育儿补贴金额下,更愿意生娃的应该是中下阶层家庭,而且他们对补贴更敏感,消费弹性更大。
撰文丨何亚福
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向几乎所有输美商品都加征关税,而中国则迅速宣布反制措施,将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随后又加码提高至84%。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国,也是最大的出口国。由美国挑起的这场全球性关税战几乎没有赢家,既会对美国经济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也将不可避免对中国出口产生严重冲击,消费和投资领域也不免会出现连锁效应。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扩大国内消费就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有效途径。
01
近年来,为了扩大国内消费,中国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今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了一系列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其中包括“研究建立育儿补贴制度”。国家发改委负责人也表示,育儿补贴、劳动工资等政策,相关职能部门正在积极加紧制定和推出,后续会陆续出台,会进一步细化和实化。
近期有不少地方政府出台了育儿补贴政策,比较引人注目的是,2025年3月,呼和浩特市宣布对夫妻双方或一方是该市户籍的家庭生育一孩发放育儿补贴1万元,生育二孩发放育儿补贴5万元,生育三孩及以上发放育儿补贴10万元。
广东也有一些村和社区出台生育激励政策,对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进行现金补助。例如,近日广州市黄埔区穗东街南湾社区明确规定符合条件的家庭生育三孩可一次性申领5万元生育补助金。
近年的多次生育意愿调查结果表明,育儿成本过高是影响育龄家庭生育意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发放育儿补贴,可以直接为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家庭有更多资金用于购买高品质的母婴产品以及提升家庭整体生活质量,从而提升生育意愿。
生育补贴所带来的新生儿数量增加,会带动一系列关联产业发展,进而有力促进消费增长。首先受益的是母婴用品市场。新生儿的增加促使婴儿奶粉、婴儿服装、婴儿车、婴儿床等产品需求上升。以奶粉为例,一个婴儿每月奶粉支出平均在千元左右,这对于奶粉生产企业、销售渠道而言,是巨大的市场机遇,可以拉动上下游产业链的消费。
教育产业也因生育补贴而受益。最近这些年,由于出生人口下降,幼儿园和小学在不断减少。根据教育部数据,2023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7.44万所,比上年减少14808所,下降5.12%;全国共有普通小学14.35万所,比上年减少5645所,下降3.79%。如果未来出生人口继续下降,幼儿园和小学的倒闭潮还将继续。但如果未来出生人口回升,则意味着对幼儿园和小学的需求将显著增加。
医疗保健领域同样如此。儿科医疗需求随着新生儿数量上升而增加,儿童专用药品、医疗器械、体检服务等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家庭在孩子医疗保健方面的投入持续增长,亦会促进医疗消费的升级。
那么,补贴生育能不能有效地提高生育率呢?这要看补贴的金额有多高。一般来说,补贴金额越高,愿意生的家庭也越多。无论补贴金额是多少,育儿补贴从来不指望会有100%的人都愿意生孩子,只要有一部分人因为育儿补贴而愿意多生孩子,就是有效果的。
为了提振消费有人曾提议应该多发消费券,但是,在我看来,与其不断发消费券(有些地方还需要抢),真的还不如直接就把钱补贴给愿意生娃的那些家庭。在相同的育儿补贴金额下,更愿意生娃的应该是中下阶层家庭,而且他们对补贴更敏感,消费弹性更大。
02
各地纷纷出台育儿补贴政策的背景,是中国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60岁及以上人口3.1亿,占全国人口的2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占全国人口的15.6%,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根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24》的数据,2023年中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01,不到更替水平的一半。
根据七普修订数据,2016年中国出生人口为1883万人,到2023年下降到902万人,不到2016年的一半。2024年出生人口有所回升,主要是因为疫情后的补偿效应以及龙年生肖偏好。根据民政部数据,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对数只有610.6万对,比上一年减少157.6万对,降幅为20.5%,这也预示着2025年出生人口又将会有所下降。
西南财经大学和清华大学等研究机构在今年1月发布的《中国2025-2100 年人口预测与政策建议》透露,按照中等生育方案预测(即假定未来中国总和生育率保持在2022年1.05的水平),受到育龄女性总量减少的影响,中国出生人口预计于2025年会跌破900万人,2029年跌破800万人,2049年跌破700万人。而中国总人口将在2050年下降到11.9亿,在2100年下降到4.6亿。
在出生人口不断下降的同时,老龄化程度却在不断上升。2025-2050 年,中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规模将迅速从2.21亿增加至3.51亿,年均增长517万。预计2035年将达到3.2亿,2040年超过3.5亿,2055年达到峰值3.66亿。65 岁及以上老龄化率预计于2031年首次达到20.2%,进入“超高龄社会”。预计2035年达到23.6%,2050 年达到29.5%。2075 年,中国老龄化率将达到36.1%。届时,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金领取人数快速增长,缴纳养老保险的适龄劳动人口又在减少,这将导致财政中用于老人医疗和社会保障的支出不断扩大,而为了支付老龄化带来的日益上升的社会抚养成本,工作人口会面临越来越沉重的税负。
虽然延迟退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养老金压力,但无法从根本上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萎缩给经济、社会、科技各个方面造成的负面影响。要应对老龄化问题,其中一个主要措施还是要提高生育率。
03
如果人们对未来有信心有希望,有稳定的预期,那么就会更愿意投资与消费,经济就会发展得更好。如果人们对未来预期悲观,那么就会把钱储蓄起来防范未来的风险,这样消费就会进一步萎缩。如果一个国家的出生人口不断减少,那么也会损害人们对这个国家的未来预期。
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目前的现实是,一方面,很多商品很难卖出去;另一方面,很多中下阶层的家庭由于缺钱而不能养育更多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国家财政给育儿家庭发放育儿补贴,一方面,让这些家庭有钱消费,能够养育更多孩子;另一方面,由于消费市场规模扩大了,也有利于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在关税战引发的经济不确定性环境下,消费者信心普遍受到影响,未来的消费行为会趋于更谨慎。出台育儿补贴政策,会向社会传递出积极信号,对提振消费信心有着重要意义。而出生人口增加,也会改善人们对未来的预期。
当家庭感受到政府对生育的大力支持,在育儿经济压力得到缓解的同时,对未来生活的信心也会增强。这种信心的提升不仅体现在育儿相关消费上,还会延伸至家庭其他方面消费。
例如,在住房消费上,有生育意愿且得到补贴支持的家庭,可能会更有信心购置面积更大、居住条件更好的住房,以满足未来家庭人口增加的需求。这种消费信心的提升会具有连锁反应,并且一个家庭的消费行为转变可能影响周边家庭,形成积极的消费氛围,促进整个社会消费循环更加顺畅。
04
从长远来看,补贴生育政策还有助于优化人口结构,为消费增长提供坚实的人口基础与持久动力。在关税战影响下,外部市场不稳定,国内消费的持续增长愈发依赖内部人口结构的合理性。
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不断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费活力和创新能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从2013到2023年,中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5400多万人;2024年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又比上一年减少683万人。
补贴生育政策若能有效提升生育率,增加新生人口,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将会大大改善人口的年龄结构。年轻人对新事物接受度高,消费观念相对开放,消费需求多样化,在科技产品、文化娱乐、时尚消费等领域消费潜力巨大。一句话,更多的年轻人口意味着更庞大的消费群体。
同时,合理的人口结构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年轻人口的增加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充足劳动力与创新活力,推动产业创新,创造出更多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从而进一步激发消费欲望,形成消费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为消费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如此看来,在现在这个特殊的背景下,积极创造条件多发育儿补贴,提升家庭的生育意愿,实在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毕竟,有了补贴,有了孩子,国内的很多消费就活了。
*本文为冰川思想库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