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时政

关税战急升,猪肉价会飞吗?

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共进口美国大豆超过2200万吨,金额高达120亿美元。连日来,美国单方面发起关税战,对几乎所有贸易伙伴滥施关税,中国被迫进行反制。农产品是中美贸易的重要领域,而大豆更是重中之重。

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共进口美国大豆超过2200万吨,金额高达120亿美元。

连日来,美国单方面发起关税战,对几乎所有贸易伙伴滥施关税,中国被迫进行反制。农产品是中美贸易的重要领域,而大豆更是重中之重。

我国是世界生猪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14亿国人一年能吃掉大约7亿头猪。世界上每诞生两头猪,大约就会有一头进入中国人的肚子里。

而大豆是养殖业中最常见且重要的饲料原料之一。若大豆等饲料原料供应减少,将直接波及我国养殖业,进而影响肉蛋奶供应。

所以,贸易战会影响我们“大口炫肉”吗?猪肉是否会因此越来越贵?我国生猪养殖业如何抗住可能的冲击?

关税战急升,猪肉价会飞吗?

图片由豆包AI生成 提示词:喂猪

猪会吃不起饲料吗?

即便近年来猪肉消费有所下降,国人餐桌上的“硬菜”,猪肉依旧占到了近六成(57.9%)。因此猪肉的供应和价格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

单从猪肉供应看,我国自给率常年保持在97%以上。2024年,我国猪肉的产量达到了5706万吨,进口量只有107万吨,其中以欧盟为主,从美国进口的数量仅有7万吨。

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进口数量上看,贸易战对我国猪肉供应带来的直接影响非常微弱。

这场贸易战对生猪养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饲料成本上。

猪饲料主要有两大原料,玉米和大豆,其中玉米在饲料成本中占比最大。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玉米自给率高达95%以上,进口量仅占国内总供应的4.4%,巴西、乌克兰是我国玉米主要进口国,分别占比47%和33.7%,而美国进口玉米占比仅为0.7%。因此暂停进口美国玉米对国内玉米供给影响十分有限。

展开全文

麻烦的是大豆。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和进口国,对外依存度常年超过80%。我国进口的大豆,80%用于榨油,产生的豆粕是畜禽养殖的核心蛋白饲料。在每年进口的1亿吨左右的大豆中,养猪就要消耗近四成。

美国恰好是全球大豆的主产区之一,一度也是我国最大的大豆供应国。近年来,我国一直在降低对美国大豆的依赖,进口美豆占总进口大豆量的比例,从2017年的34.4%,逐渐下降至2024年的21.1%,较高峰期下降1000多万吨,但美国仍然是中国的第二大大豆供应国。

不过由于此次贸易战发起的时间比较特殊,多位业内人士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短期看,对我国进口大豆供应和价格的影响较小。

“即便没有贸易战,此时也已进入巴西大豆的主场。”布瑞克农业大数据科技集团研究总监林国发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美国和巴西分属南北不同半球,大豆上市周期有一定的错峰。

美国大豆一般为4—5月中旬完成播种,9月初开始上市。我国对美国大豆的进口高峰期主要集中在每年的10月至次年3月。而巴西大豆播种时间,为每年的9月末到12月初,2月开始上市。每年4—10月都是我国集中采购巴西大豆的时节。

眼下已经过了美国大豆出口的高峰或者说窗口期,特别是当关税超过50%时,美国大豆的进口成本已远高于巴西大豆,国内企业基本没有再从美国进口的可能。

此外,在年初特朗普正式上台时,不少大豆贸易企业就对中美经贸关系恶化有了预期,开始大量备货。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5年1—2月美豆进口量达913万吨,较上年同期496万吨暴增了84.1%。

据林国发了解,目前我国对美豆的采购已基本落实。因此,尽管当前中美经贸关系持续紧张,对4—9月国内大豆到港格局的影响有限,短期内供应仍能保持稳定。

面对美国大豆,我国有如此底气,也离不开巴西大豆的崛起。

自2018年特朗普主动挑起对华贸易摩擦以来,我国便开始将大豆进口需求转移到南美特别是巴西。目前,巴西已经连续多年成为我国进口大豆最大供应国。2023、2024年中国大豆进口量中,巴西大豆占比已连续2年超过70%。

经过多年的扩种,再加上今年良好的天气条件,多方预估巴西大豆今年产量能达到1.7亿—1.75亿吨,除开其国内需求的8000万吨,预计出口量1亿吨以上,大部分将出口到中国。

猪会越来越贵吗?

除了多元化进口渠道,我国应对手段也更多了。

“比起上一次中美贸易摩擦,这次我们准备得更加充足了,养殖业抗风险能力也更强了。” 王祖力认为。

据王祖力测算,豆粕一吨涨1000块钱,生猪的养殖成本一公斤将上涨0.3—0.4元,玉米一吨涨200元,生猪养殖成本大概一公斤涨0.3元左右。“而到了实际层面,可能不一定会涨这么多。”

在养殖端,为降低对豆粕依赖,我国从2018年开始深入实施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2023年,农业农村部制定印发了《饲用豆粕减量替代三年行动方案》,在养殖端压减豆粕用量,在饲料端增加替代资源供应;大力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充分挖掘利用国内可用蛋白饲料资源,想方设法增加优质饲草供应,实现“降蛋白、提效率、减豆粕、挖资源”。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我国豆粕在养殖业消耗饲料中的占比,已经从2017年的17.9%下降到了2024年的不足13%。

同时,我国生猪养殖行业也非2018年可比了。

格林大华生猪期货分析师张晓君介绍,2018年非洲猪瘟以来,生猪养殖行业经历了快速调整和发展。中小散户加快退出,集中化趋势愈发明显。2024年,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率已达到约70%。排名前十的上市公司,全年合计出栏生猪1.56亿头,占全国总量的22%,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王祖力表示,规模化和养殖水平提升,使得行业在去产能速度以及市场敏感度上,反应都更加迅速,以至于当前猪周期整体缩短、猪价波动趋于平缓。越来越多规模化养殖户通过灵活的经营模式(如卖仔猪、标猪、二次育肥等),降低经营风险,应对市场波动。

同时,“省吃俭用”成为行业共识。不少上市猪企的养殖成本,从2018年前的一公斤18元降至14元以下,甚至有的不到13元。

牧原集团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饲料原材料价格的波动是生猪养殖从业者共同面对的外部风险。公司将从灵活采购、疾病防控、种猪育种、优化饲料配方和标准化管理等方面发力,以带动整体成本的下降。2025年公司的成本目标是全年平均12元/公斤。

居安思危仍有必要

“目前来看,贸易战对生猪养殖影响是‘氛围大于实际’。”林国发指出。

由于一头小猪从出生到长大大致需要6个月,饲料成本要想传导至猪价上也需要一定时间。张晓君介绍,目前贸易战对生猪期货的短期影响更多表现在市场情绪和资金避险方面,而其对现货价格影响尚未显现,仍需观察。

其实想知道未来猪价会不会涨,离不开的指标是母猪数量。王祖力介绍,2025年2月,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66万头。这比农业农村部划定的3900万头的正常保有量高出166万头。也就是说,当前母猪的存栏量是处于偏高水平。

由于产能偏多,王祖力判断未来猪价依旧处于下行周期。未来若中美经贸关系长期未改善,将极其考验养殖端降本增效的能力。

“长期看,困难肯定还是有的。” 王祖力分析,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饲料成本若一公斤如果提升4毛钱,一头猪的收益可能要少50块钱左右。而目前生猪养殖业行业盈亏线大概在14元左右,由于从年后开始,猪价稳定在14—15元,大部分养殖户处在微利状态。

林国发认为,由于我国进口大豆需求常年在1亿吨左右,理论上,光是巴西大豆的产量便能满足我国进口需要。“但由于南美大豆水分含量较高,再加上航程较长,想要补上美豆缺口,储存和损耗成本会有所增加。此外,过于依赖南美大豆,未来也将增加政治风险。”

同时,由于当前是美豆新季播种前期,贸易战或将会影响美国豆农播种意愿与面积,种植面积下降或影响四季度及明年初全球大豆供给,引发价格上涨风险。而大豆价格上涨,将影响饲料成本,进而传导至猪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羊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phse.cn/17786.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