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观众不再频繁积极走近电影院#今日#北京国际电影节# 传播影响力论坛,关于“今天的观众不再那么频繁积极主动走进电影院,是消费方式改变了还是电影本身问题比较大?”这一问题,嘉宾们给出了不同答案。
田甜:科技改变大家的生活方式,我比较认同是消费方式改变了。
张冀:我2012年开始写电影,我不认为那时候的创作者的创作力比现在高,现在的创作者的成熟度、经验、视野比我们那时候要高,为什么观众不进电影院,我用排除法,觉得不是创作本身的问题。和世界电影相比,我们还是很生动的一个产业。
王博:我是做营销的,从营销的角度,对于电影和任何娱乐消费产业,都要看你愿不愿意花时间去购买,电影是否有很强的进场动力。电影是爆发性产品,短时间内朋友都在谈论,变成社会话题和社交话题,最近《哪吒2》又变成单日票房冠军,每周都有新片上但是观众想看的很少,观众进场动力很差。我觉得一是电影题材问题,观众在意这个故事我是不是感兴趣,或者能给我带来怎样明确的情绪价值;二是卡司,不是单纯明星堆积,更重要是故事和演员之间的话提性,《八角笼中》和宝强导演有很多相似之处,《三大队》和张译老师那种钻研到底精神戏里戏外形成统一;三是线下的观影体验很重要,我自己都觉得在家投影挺好,为啥要去电影院。最近台球厅又火了,是因为改良了,环境变好不再乌烟瘴气,还增加了很多道具,体验感一下子就上升了,电影的下雪场啤酒场都是给大家增加体验感,如果大家发现影院又脏又差,是对这个娱乐消费形式失望。
另外就是电影要走向上限,一定要有社会话题加成,《消失的她》是说带闺蜜一起防渣男,要在类型之外,让话题性为电影赋能。
董润年:消费方式也改变了,但是电影本身也要思考如何变化来适应环境的变化。电影不再是单纯娱乐性的产品了,观众通过短视频微短剧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满足,这种满足甚至溢出了,那观众对于电影是有很强烈的社交诉求,和别人产生互动,能借电影输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每个出圈大爆的电影都有这方面的影响。我们电影选择讲什么故事变得很重要,电影周期蛮长,通常一两年甚至更长,如何在电影上映时你讲的故事还跟当下的观众的情绪一致,这是很大的挑战。哪吒这样的电影虽然是古代神话,但其实是通过哪吒申公豹讲职场讲社畜牛马,要跟当下实际的事情产生联系,才有大爆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