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科技
作者 | 常博硕 任婧瑄
编辑 | 杨锦
“果链一姐” 立讯精密的创始人王来春,最近造访了智元机器人公司,这让姚卯青对于机器人进厂打工的事儿,又多了几分把握。
“立讯现在有数十万的工人,并且还在做商业版图的扩张,内部已经有明确的自动化降人的要求。”
作为智元合伙人、具身业务部总裁、研究院执行院长,在近日与搜狐科技对话时,姚卯青谈到,工厂将是智元机器人第一大的商业化落地场景,未来两年内,智元机器人有望在工厂规模化落地作业,到明年综合作业效率或达到人类水平。
1950年,艾伦·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概念,至今已走过了75年。这75年,人类对AI的探索从未停息。近两年,“具身智能”无疑成为了最热门的赛道之一,在资本的簇拥下,一匹又一匹黑马横空出世,智元机器人便是其中之一。
智元机器人于2023年由华为计算产品线原总裁邓泰华与“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彭志辉)等人联合创立,两年内完成了从天使轮到B轮的融资,目前正在以150亿元的估值接洽新一轮融资。
2024年,姚卯青加入智元机器人,负责AI技术开发及软件研发工作。姚卯青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曾在Waymo、蔚来汽车等公司担任技术职位。
当被问及机器人未来五年是否能实现走入家庭,他直言,以目前 AI模型的泛化能力,要实现护理等高交互难度的家庭作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两年,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层出不穷,姚卯青直言,很多资金实力不够的公司,一两年后可能就不存在了。而相比于酷炫的运动能力展示,能不能实现扎实的作业功能,将是未来真正拉开差距的关键。
以下为搜狐科技与姚卯青的对话实录(经编辑):
一
“依赖遥控操纵的机器人,本质上就是一个比较贵的玩具。”
搜狐科技: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最近智元最新的研发,技术,以及您个人最近的关注重点?
姚卯青:我作为业务线总裁,要端到端的去负责整个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包括从源头的一些产品的设计,再到一些供应商零部件的选型、采购,最后还有产品商业模式的设计等等。
搜狐科技:前段时间刚做了一波技术的亮相,包括机器人手的能力展示,还有一些更酷炫一点的demo,比如说机器人骑自行车。这些代表智元目前研发层面的最高技术水平吗?
姚卯青:对,这个是我们在智能化方面的一些最新的进展。
搜狐科技:手是我们现阶段最关键的研发重点吗?
姚卯青:您可能在说我们上周发布的和美国的PI的合作。手算我们的一个特色,我们的模型可以一个模型既控制二指的夹爪,也控制五指灵巧手,应该是目前市面上第一个能够做到跨任务和跨本体形态应用的单一模型。
搜狐科技:这一块各个厂商之间的技术有拉开明显的差距吗?
姚卯青:低自由度灵巧手目前相对成熟一些。高自由度灵巧手其实现在量产的还没有,我们应该是第一个能做到这种量产级别的,而且标准比市面上在售的一些科研标准的产品是要高的。
搜狐科技:有人说只会跳舞的人形机器人不能算是具身智能,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姚卯青:依赖遥控操纵的机器人,本质上就是一个比较贵的玩具而已。没有具身智能的机器人价值非常有限。大家对机器人将来的想象还是说能够自主作业,去替代人类的一些职业和一些岗位,释放人出来,让人能够去做一些别的事儿。
搜狐科技:前不久我们放出了一段机器人骑自行车的视频,也有网友怀疑是不是我们把机器人放上去让他骑的?不知道整个流程是什么样,它怎么实现的?
姚卯青:那个更多是一些运动控制方面的训练,跟我们现在在上肢做的一些具身的操作其实还不太一样。
搜狐科技: 所以那个产品是不是还相对说比较遥远,现在就是一个Demo?
姚卯青:灵犀X2的话也不算遥远,我们是有量产上市的规划的,6月份的话就应该会上市交付。
二
“目前处于这一波创业比较晚的时候,该拿的钱都拿完了。”
搜狐科技:我们看到智元最近也引入了一位大牛的科学家罗剑岚博士,所以我们管理层的分工上有什么改变吗?
姚卯青: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就像您看到的,罗剑岚博士是在我们具身研究中心担任主任,他也是我去年下半年的时候打了好几个电话给邀请回来的。
搜狐科技:现在资本市场很火,有的大牛科学家可能被投资人找到后就自己创业了,你怎么说服他让他加入您的团队?
姚卯青:他也是比较认可智元的整体规划投入和认真做事的风格,想要把研究的一些成果,真正应用到实际的产业中来。因为智元就是通过具身智能去工厂等场景落地,能够去替代人类,这跟罗博士自己说要用他的一些技术去引领下一次工业革命是非常契合的。
搜狐科技:现在已经过了具身智能创业黄金期了是吗?
姚卯青:属于这一波创业的比较晚的时候了,一方面该拿的钱都拿完了,资本都已经站队了。
还有机器人行业是实业,是硬件制造业,这么复杂的、不成熟的供应链,仅仅有几篇论文、有一定的科研的创业者,还是只占了非常小的一部分,而且科研的部分是没有谁真的有绝招或者壁垒的,更多考验的是综合的资源整合能力,融资能力,人才管理能力以及市场拓展能力。
搜狐科技:资本市场比如去年您觉得有温度有变化吗?
姚卯青:今年肯定是更火了。一方面像今年宇树上春晚这些比较利于传播类的事件比较多,另一个是今年政府也在推动这方面的发展,像两会的工作报告里面都把具身智能引入进来了,北京、上海、广东都出台了非常大力度的支持政策。
三
“大部分目前估值还比较低的公司,可能一两年后就不存在了。”
搜狐科技:您提到做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是一个庞杂的系统性地工作,这一波的创业是不是跟大模型很不一样?它是不是更类似于汽车这个产业?
姚卯青:是的,我们现在的团队里面很多人都是车企背景的,尤其是在质量、测试、工艺这些方面都是以车规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搜狐科技:所以我们之前在车企的经验是可以完全平移过来的吗?
姚卯青:基本上是的。
搜狐科技:它不一样的地方是在哪里?
姚卯青:车是一个100多年的行业,它的供应链零部件整体的设计方案是相对成熟收敛的,但是机器人行业,一是本身设计还未收敛,二是供应商也很多,有些原来不是人形机器人的供应商开始针对人形机器人来做一些特定的零部件的供应,他们从产能到产品的一致性、工艺的规范性、采购能力和下线检测都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我们要花非常多的精力去跟他们去一起成长。
搜狐科技:这有点像十多年前的智能手机行业,它需要把产业链培植起来。所以是不是越多的公司才更好?
姚卯青:整机公司的话,我觉得已经有点产能过剩。资本、人才都是有限的,出来太多公司只会分散策略,
搜狐科技:首先淘汰的会是什么样的公司?
姚卯青:可能是没有硬件能力的、只做具身大脑的公司。一脑多行,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短期来讲这个商业模式还没看到。
搜狐科技:您刚刚提到了机器人的技术还没有收敛,这是不是行业最大的挑战?
姚卯青:对,技术无论从硬件还是从软件来讲都还没有收敛,可能还需要两三年的时间。
搜狐科技:这是说我们目前从技术上看是可以预见两三年后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吗?
姚卯青:我觉得两三年之后,很多细分的场景应该都出现了成熟的软件产品组合。
搜狐科技:我们两三年后目标想做一个什么样的机器人?有的公司目标是5年后走进家庭,可以护理老人之类的,我们有没有这样一个目标?
姚卯青:很难说一个机器人百分百去适应所有的家庭,它要与物理世界进行交互,对泛化性通用性的要求就很高。
搜狐科技:泛化的问题为什么那么难解决?
姚卯青:本质上还是因为现在AI技术的发展没有到完全通用泛化,有一些简单的计算机视觉定义的任务是可以的,但是面向具身操作,它朝XYZ三个维度的朝向都要检测准,同时还要去估计一些抓取位置,就涉及到很多操作的细节,要满足物理规律,还能去预判一些后果。
我们这个物理世界是开放集,很难去枚举。每一种东西的物理特性,比如重量、易碎程度、摩擦力等都是不一样,所以机器人的学习难度和对数据量的要求就很大。
搜狐科技:从底层逻辑或者科学上来讲,我们不可能收集识别完所有的物理世界的数据,永远是收集不完的。
姚卯青:对,所以我们要在一些结构化的场景里面先去落地机器人,最结构化的就是工厂,这一个工位只干一件事。稍微再开放一点的像商店,一个超市可能有几千种东西,你也可以去枚举它、罗列它。
四
工厂为什么需要人形的机器人?
搜狐科技:像工厂、仓储的机器人,现在已经有应用和落地了,我们要做是对现有的机器人进行迭代还是说完全不一样的一个产品?
姚卯青:人形机器人更多我觉得是去做一些现在(机械臂等)还做不了的,必须由人类去做的一些事情。
搜狐科技:之前有参观过小米富士康工厂和VIVO的手机工厂,几乎都看不见什么人了,都是全自动的,也就到最后一个组装的工序是人在那里做。
姚卯青:如果你去看过像苹果那些手机厂,你会看到零部件非常小,各种小的导线都拿放大镜镊子去弯折,然后打那种小的螺丝,塞各种锂电池或者什么小芯片,那里面现在充斥着人。立讯的王总这周来跟我交流过一次,就是王来春女士,他们现在全球有数十万的工人,比亚迪有接近80万的工人。
搜狐科技:他们对机器人替代工人有很迫切的需求是吗?
姚卯青:很迫切的。立讯因为现在还在做一些商业版图的扩张,除了传统的这种3C的组装,也在做其他业务,内部已经有明确的这种自动化降人的要求。
搜狐科技:现在机器人的成本能跟人工打平吗?
姚卯青:要看怎么算,就是说能力达到标准的情况下,其实是几乎可以达到的。中国像上海周边一带的话,一个工人一年可能也要7~8万,产线是一个三班的,一个工位其实要20万的人力成本,我们机器人假设两年摊销,两年的岗位人力成本接近40万的话,我们现在是可以明确cover住。
搜狐科技:工厂的场景,能真正的商业化的规模化的落地,预计两年内能达到吗?
姚卯青:到26年的话,我们在做的场景应该是可以达到的。
搜狐科技:中美具身智能这块的差距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姚卯青:美国公司的硬件制造成本还是比较高的,中国是唯一一个全产业链覆盖的国家,你去一些欧洲国家就更不可能。
这两年新能源车等产业培育了一堆供应链,所以美国可能只有特斯拉是能完整的造机型的,FigureAI也勉强可以,但也没有到量产,剩下的都很难,而且他们的单台成本估计下来在200万人民币,这都是天文数字。
搜狐科技:在智元工作跟您之前在车企,有什么觉得特别不一样的地方吗?您有觉得自己在做一件更酷的事情吗?
姚卯青:是的,我觉得现在做的事做经常会给我一种感觉:我们是第一个在做这件事情的人。
原来比如做自动驾驶,是有一套成熟的体系的,但做具身之后,我们作为既有硬件数据又有研究模型团队,是在做全球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多时候你思考的维度最终会归结为这个事情好像只能我来做。智元作为中国人形机器人的头部企业,如果我们都不做这些事情,指望别人来做,这个也是说不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