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媒体“陆军识别网”网站报道称,中国福建舰航母成功使用电磁弹射器,弹射了新型歼-35隐形舰载机,而且弹射的时间也远比人们预期的要早得多,大约在今年3月底左右,这意味着歼-35或大量列装,预计到2030年之前,将服役约100架。
【歼-35的实战表现值得期待】
福建舰电磁弹射歼-35,中美差距再次缩小
目前该消息并未得到中国官方确认,真实性存疑,但根据福建舰近期一帆风顺的海试进度来看,官方公布这个好消息,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现阶段,我们能做的只有根据公开信息,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推断:其一,歼-35能否适配航母;其二,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功能是否能经受实战检验。
众所周知,隐身舰载战斗机是现代海空对抗的核心之一,配合完善的作战体系,完全可能实现航母威慑力的成倍增长。
而歼-35在设计理念上与歼-20一脉相承,意味着其气动布局和雷达吸波材料的配置更加合理,可大幅降低雷达截面积,在对抗F-35等隐身对手时,具备“同代对抗”能力。
此外,作为多用途战机,它既能执行制空、对海打击任务,也可为预警机、无人机等平台提供护航,显著提升航母编队的战术灵活性。
【美国媒体的相关报道】
更何况,有专家推断,歼-35将来不仅仅是作为福建舰的“专属舰载机”存在,也会在辽宁舰、山东舰(滑跃甲板)上通用,意味着中国海军可统一战术体系与训练标准,这种“一机多用”模式将极大提升航母编队的资源利用率。
由此可见,有歼-20的技术做基础,再加上歼-35本身多年的研发历程,其与航母的适配性是相当乐观的。
说完了歼-35,再来谈一谈电磁弹射系统,相较于传统的蒸汽弹射,电磁弹射通过精确调控能量输出,可支持从2吨级无人机到70吨级舰载机的发射任务,这意味着福建舰可灵活搭载“有人机+无人机”混合编队,在反潜、电子战、情报搜集等领域形成协同作战能力。
此外,电磁弹射理论上可使舰载机作战半径大幅拓展,并显著延长滞空时间,对于战斗力的提升显而易见。
因此,歼-35到底“弹”了没,关系到我国一系列尖端技术的验证,以及中国海军未来维护主权的实力,对我们来说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也难怪美国媒体会如此关心。
【电磁弹射有着显著的优势】
“福特”级航母表现不佳,美国海军面临“青黄不接”
有人可能会好奇,无论是隐形舰载机,还是电磁弹射功能,明明已经在美军的福特级航母上得到了应用,为何美方还会对中国的追赶,感到不安呢?
答案是,美军福特级航母并未表现出“下一代超级航母”应有的实力,不仅多次发生事故,其最核心的电磁弹射系统,在早期也有着不容忽视的故障率。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将电磁弹射轨道搬上航母的国家,美方遇到了不少的麻烦,因为电磁弹射虽在理论上有显著优势,但其核心组件(如大功率发电机、储能系统、电磁线圈)对稳定性要求极高。
福特级在试航中暴露的问题(如故障率偏高),暴露出美军在“实验室技术”向“工程化应用”转化中的短板。
就连美国媒体对于这艘航母也十分不看好,批评该航母的建造成本过高,可靠性却未达预期,反而拖累美军航母的更新换代速度。
此外,美军航母长期依赖于蒸汽弹射系统,其维护体系、人员培训、舰载机适配均围绕这一模式展开,转向电磁技术时,除硬件问题外,更面临操作习惯、故障诊断逻辑的重构,也导致过渡期故障频发。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小看了美军,因为在后续的部署中,从任务周期和航行范围来看,福特级的问题是在逐渐被修正的,我们作为该领域的追赶者,既然看到了美方的窘境和进步,就应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不可操之过急。
【福特级或无法承担美军的重任】
中美差距缩小只是时间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福特级的缺陷表明:颠覆性技术需经过“实验室研发-陆基模拟测试-舰载适配试验”的完整链条验证,美军的仓促上舰模式,显然是不可取的。
其次,航母战斗力不仅取决于单项先进技术,更依赖飞行员训练体系、舰载机与雷达的协同算法、战术预案的更新效率,这种“体系化优势”,远比单一战机的作战性能更重要。
不过我们也不用产生多余的担心,中国海军的装备发展路径显示,从辽宁舰到山东舰再到福建舰,我们的技术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每一次经验的累计都为下一代技术奠定基础,不会犯美军的错误。
我们可以期待,等到福建舰正式入列后,其意义远超单艘舰艇的性能提升,中国海军将正式进入“蓝水航母时代”,歼-35等一系列舰载机编队与电磁弹射的组合,使中国航母编队的作战范围从近海防御向远海存在转变。
【中国航母的技术路线清晰稳健】
反观美军不仅还在为福特号航母面临的技术问题而苦恼,因为其造舰能力的急剧下滑,第二艘福特级航母的入列时间更是遥遥无期。
与此同时,尼米兹号航母在执行完这次亚太航行任务后,也将进入退役的流程,届时福特级能否及时完成“新老交接”,还要被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此消彼长之下,时间显然不站在美军那一边,随着我国第三艘乃至更多的航母入列,我们的远海训练任务也将常态化展开,向着实现战略转型迈出坚定的步伐。